株洲医改的“加”与“减”
来源:株洲市卫计委 作者:温琳 谭德伟 谭小艳 浏览:1253次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9日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保障人民健康医改是“重头戏”,公立医院改革是这出大戏中的“重中之重”在公立医院改革这道世界性难题面前, 自2010年被确立为全国首批17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株洲迎难而上,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可资借鉴的破题路径

改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格局

医改难“第一难”就是对旧模式、旧思维的破除。

除弊需从源头开刀;革新始于顶层设计。只有攥紧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医改涉及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综合改革只有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实施机制,才能保证改革系统性地向前推进成立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和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凡涉及改革的重大决策、重大问题、重大举措领导小组、管委会及时研究决定,彰显出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和智慧

五指握紧攥成拳头,才能形成合力强势推进。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株洲市公立医院改革开始了从“大投入、大调整、大优化”到“大提升”的历史性转变。

道在日新如何破题?

株洲市选择的是“管办分开”2011年9月,株洲市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处让管医者从宏观上制定和调控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规模、技术设施发展规模,整合优化公立医院区域资源避免优质医疗资源扎堆;而办医者则专注于医院的具体运行,包括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绩效考核等等

“管”“办”分开后改变了卫生行政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状态,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政府办医体制同时,通过市场竞争推动了公立医院改善管理、服务,医院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最终让群众受益。

株洲通过对医改组织机构的建设避免了部门为利益而推诿扯皮、相互掣肘,形成无缝隙责任链条把更多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百姓看病少花钱医生凭技术“吃饭”

医改千头万绪让群众尽快得到实惠,这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群众而言,心中的期盼就是既省钱又看好病

如何做好“省钱”文章?

2014年1月株洲市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启动取消“以药补医”,市民再也不用担心医生因为“创收”而多开药、开贵药甚至比在一般药店买药还要便宜,杜绝了“大处方”“过度医疗”等现象

取消“以药补医”让株洲成为全省第一个吃螃蟹的地级市。但株洲并不满足2014年3月,株洲又推行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配送、量价挂钩”改革城市公立医院药品实行集中配送,这一举措有效遏制了药品购销领域的不正之风让市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整体下降20%左右。

取消“以药补医”后患者的药费支出降低了,医院收入的空缺从哪里补齐?

株洲拿出的办法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以尊重劳动价值、控制设备投入为原则,实行“五升三降” 高了能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医疗技术服务费,下调CT、核磁、彩超等大型设备检查费并将价格调整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既不增加患者负担同时也尊重了医务人员的劳动,实现医患双赢的格局

数据显示2016年,株洲7家市直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为30.21%与2013年同期相比,下降了7.9%患者的药费支出减少了。同时医改催生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群众的负担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得到尊重医患双方满意度不断提高,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

患者上医院看病另一个期盼就是省心。

改革前株洲大型医院普遍存在“三长一短”现象:看病排队时间长、检查时间长、交钱时间长、看病时间短。 株洲城区占有全市近50%的医疗资源广大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却相对不足,导致很多患者不得不到县级以上医院就诊

法若有弊不可不变。

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医疗资源解决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

株洲市推出“市级医疗中心——区(县)域医疗中心——街道中心/社区诊室/乡镇卫生院”四级医疗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通过市县两级的财政投入城区基本形成了居民步行15分钟的健康服务圈,而县域基层医疗条件得到大幅提升

优化医疗机构布局后如何实现群众“病有良医”?

株洲的应对之策是“分级诊疗”即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秩序,打通四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任督二脉”

建立“分级诊疗”只是第一步只有纵向整合城乡医疗资源,才能达到‘科学就医、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目的为此,株洲推动上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与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医疗联合体,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同时株洲市在2014年全面启动“临床医学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首批遴选5个重点专科建设远程医疗会诊平台,并加强对外合作与北京、上海及省里大医院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提高株洲医疗“硬实力”

数据显示近年来,基层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感逐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就诊人次同比增长了5.76%,县级病源回流明显

伴随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医改红利不断释放,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体会到更多的“获得感”在株洲,“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得了病、看得好病”的梦想渐渐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