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全新诱导因子组合
来源:健康报 作者:王 丹 浏览:4186次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5日

     2007年,日本科学家成功诱导人体皮肤细胞生成类似胚胎干细胞性质的全能干细胞——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被视为干细胞研究中里程碑式的成果,其应用的重编程方法也被全球各个实验室效仿。6月23日,我国科学家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了一套不同于日本科学家方法的全新iPS细胞诱导因子组合,为体细胞重编程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据介绍,细胞重编程技术是不经过胚胎而获得多能干细胞的方法,其通过基因重组或者细胞融合等方法,影响染色质的表观遗传修饰,调控基因的沉默与表达,使成体细胞逆分化获得细胞多能性,实现细胞的“返老还童”。但是,尽管相关理论已达成共识重编程过程仍存在效率偏低、大多数细胞不执行多能性程序等问题。

  此次,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和陈捷凯实验组历时8年系统研究,发现了与多能性完全不相容的癌基因c-Jun。研究显示,通过多种途径抑制c-Jun,能够有效提升iPS细胞获得的效率。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研究发现,c-Jun抑制因子可以有效替代日本科学家提出的干细胞多能性调控网络的核心因子Oct4。

  随后,研究小组结合过去的一些原创性发现,尝试开发一套新的重编程因子组合。首先被选中的因子是Jhdm1b,其作为维生素C提升体细胞重编程的重要下游靶因子,与Oct4共表达时即可使体细胞重编程为干细胞;其次被选中的因子是Id家族的Id1,Id家族作为BMP信号通路的下游,能够有效提升重编程效率。实验人员在包括c-Jun抑制因子Jdp2在内的三因子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筛选和反复测试,又加入了Sall4、LRH-1和Glis1 3个因子,最终确定了一套全新重编程因子组合,在这套因子组合中,Jdp2、Jhdm1b和Id1是不可或缺的,但6个因子都存在时,重编程效果比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