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吃药还是打针?
浏览:1353次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3日

 


     
输液效果不见得比药物快

     “你发烧,是吃药?肌肉注射?还是输液治疗的?”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位市民,他们中30%是服药,70%是输液,没有人接受过肌肉注射。

      不少人认为打针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省妇幼保健院儿内科主任周晓勤告诉记者,曾有一位老人带着孙子来看病,她诊断之后认为孩子不需要打针,吃点药回去休息一下就行了,谁知老人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埋怨医生对孙子的病情不重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施先艳指出,很长时间以来,不少人患病后认为静脉输液比吃药和肌肉注射见效快、效果好,很多人无论得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就要求医生输液治疗,这其实是对医疗行为认识上的一种误区。

      有的人认为,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没有注射剂高,但事实上,现在口服药的生物利用度也可以达到90%,而且出现了很多新型的高效药物,像接受手术后病人营养差,以前只能靠注射给药,现在则有很多种高效的营养补充剂来完成补充营养的作用,不必再依赖注射液。针剂的纯度虽然比口服药物高,但由于其制作工艺较复杂,在除去杂质的时候有效成分也会损失,所以注射剂的有效成分比口服药剂要少。患者认为打针来得快,其实注射剂虽然起效快,但是最终效果与口服药是一样的,只不过口服药有一个吸收的过程。

       静脉输液有风险

      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唐汉生说,静脉用药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

      有药学专家介绍说,开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为严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多种药物并用可能因药物间发生反应,从而使产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高。据统计,数种药物并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5种占4%,6-10种占10%,11-15种占28%。

      “屁股针”为何退居二线

      在许多中年人的印象里,孩提时都是打“屁股针”(肌肉注射),为何现在“屁股针”退居二线了呢?有专家说,一是由于肌肉注射适用于少量药物,不如静脉注射吸收好。再加上有时肌肉注射易形成局部肿块,引起疼痛,还有的小孩因肌肉注射形成“蛙腿”。因此,“屁股针”慢慢退居二线。另外,肌肉注射剂量有限,一天内需重复注射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有的患者怕麻烦而不愿接受。

      但也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里面有企业和医院的高额利润因素所在。发烧的口服药处方最多几十元,而输液至少要上百元。因此现在“一边是输液的高风险,一边是输液剂型的高产量和临床滥用。”有些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的医生不管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总是给病人输液。盲目用药、随意用药不仅增加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也导致了药费上涨。